一个家族的破碎记忆(图)

一本没有老照片可供忆旧征实的回忆录(甚至连卷首该有的作者照也无),只有些天光云影,风的切片,废椅子旧单车,窗纸上的松痕,心头的人影,穿梭在文字的铁渍锈斑里。 知名英......

  一本没有老照片可供忆旧征实的回忆录(甚至连卷首该有的作者照也无),只有些天光云影,风的切片,废椅子旧单车,窗纸上的松痕,心头的人影,穿梭在文字的铁渍锈斑里。

  知名英国艺评家约翰·伯格(John Berger)多年前在《观看的方式》(Ways of Seeing)里说的:“我们看到的世界,与我们知道的世界其实是两回事”,“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,我们通常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”,甚且,“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,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”。

  从这里来理解周志文的《家族合照》,就知道为什么他不以眷村文学这个大框架来界定他笔下的童年生活,反而在卷首序言“远方军号声”中,不厌其烦的描绘着印象中宜兰海边的颜色、气味与声音。

  这是一场背景鲜明,主体模糊的舞台剧,乱世且偷生,人命如蝼蚁。随军来台的幼童依附在姊姊所属的眷村里,寒碜的物质,疏忽的照拂,永远是东北季风呼啸,海涛声拍打沙岸。

  后山的单调灰败,加一种两头不靠岸的疏离感,因此成了周志文回忆录三部曲的基调。

  在稍早《同学少年》、《记忆之塔》里,周志文教授就习于透过小人物的猥琐命运来展现大时代氛围,而在《家族合照》开篇,他更以不详的身世来界定自己。

  追根溯源,父母的籍贯、姓名、年纪、学历与职位,在那风飘蓬飞的战乱年代里,样样都可能是错的?像一盘打乱了的棋谱,无处申诉,无从查核。

  《家族合照》辑一“家族合照”写家人姊妹,辑二“竹篱内外”是眷村传奇,辑三“余光”则总绾成长记忆。

  像冬日暖炉边的老奶奶讲古,是非俱已远去,记忆却无法抹灭,《家族合照》堪称《同学少年》的加长版,历史情结大量的和本地记忆(包括原住民)混在一起,是边缘版的外省小孩成长史,也呈现了迥异于其他台湾眷村文学的东海岸独特视野。

  正如作者于卷首引丹娜·乔雅所说的:“那些忧伤的日记,未曾坦承的爱的难言之痛,都不会因为无言就不真实”。

  周志文《家族合照》中选择“注视”的对象,包括家人与邻人,又大致都是悲剧以终,无言的结局。

  母亲、大姊、二姊、三姊与妹妹的人生,像一曲荒腔走板,嘈杂盈耳的混声合唱;《路姊姊与奚姊姊》同是嫁了飞官的悲喜人生,简直让我想到白先勇《台北人》里的《一把青》;《商展场的初恋》、《竹敏》里的眷村少女,活脱脱就要演出“光阴的故事”了;《书记官郭荣仁》和《老兵唐桂元》刚好是眷村里一文一武的两种落魄典型,好也好不彻底,坏也坏不彻底。

  周志文教授并不是第一个写这种题材的,但他惊人的记忆力,还原了竹篱笆内外小人物的生活,“竹篱内外”的每一篇,几乎都可以敷演出一个中篇小说或一出肥皂剧来了。

  而到底是一个中文学者的底蕴,周志文《家族合照》辑三“余光”里,《风的切片》和《稻田里的学校》、《小镇书店》,散写成长记忆与知识启蒙的点滴余事,特别情味兼具,见证了一个物质贫乏,精神却有着无穷可能的时代,是可以跳脱系列家族故事而独立存在的佳文。用钢笔和书法来总结回忆系列,看似突兀,其实别有深意。你看他津津乐道几代派克钢笔、伟佛钢笔、西华钢笔都磨秃了还不忍丢的情状,就知晓他的书法也是铁杵磨成绣花针的。

  这是一个人与物一起无情淘汰了的时代,尽管“知识是一种形式,而形式又是一种隔绝”,什么都崩毁了,但记忆强韧如斯。

上一篇:令人悲伤的《寂静岭:破碎的记忆》主题曲 下一篇:全力出动!终于找回迷失方向的他

水果沙拉

湘菜系之冰糖湘莲
火锅的做法有哪些
西湖醋鱼的做法
中国饮食:中华饮食礼仪综述
豆腐包子的制作方法
西红柿鸡蛋汤的做法